拋開壓力 輕鬆過節

每年11月第一個星期三,是「壓力關注日(Stress Awareness Day)」,今年的11月7-11日更是國際壓力關注週(International Stress Awareness Week),設立這樣的日子,是因為現代人壓力日趨嚴重。

 


女士們 壓力大

 根據美國疾病防控局(CDC)的數據,3歲的孩子就開始有壓力,在3至17歲的孩子中,有4.4%的孩子患上憂鬱症;9.4%患上焦慮症。孩子的壓力,來自父母過高的期望、同儕壓力、學業競爭、種族歧視、欺凌事件、父母離異或時常爭吵等。但最大的壓力症候群,莫如現代婦女。

《婦女健康網誌》的專家分析說:「男女有許多相同的壓力來源,例如金錢問題、工作保障、健康問題、人際關係等。但現代婦女更要承擔許多角色,包括:家庭義務職責、照顧孩子或年邁的父母、工作責任及其他職務。隨着工作量增加,女性會因時間不足和未能履行義務,而感到內疚、不知所措、充滿挫敗感。女性會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滿足別人的需求,卻意識不到自己的需要。」

大部分婦女的「忘我」精神,令她們沒有照顧好自己,以至有50%的婦女,曾經歷過間歇性的精神失調。相信很多女士,都會在以下的小故事裡,看到自己的身影:

主內主外、心力交瘁

達文和晴晴是年輕夫婦,各自在職場上盡忠職守,並取得驕人的成就。但結婚十年,家裡多了兩個孩子,幸而岳母幫忙照顧,兩人可以繼續工作。然而,晴晴比達文勞累得多,達文只須專注於職務,晴晴卻要兼顧工作與家庭。如沒有突發事件,她還可勉強維持;若母親或孩子突然生病,她便百上加斤、難以應付。

好幾次晴晴累到「燃盡」,發脾氣大罵達文「沒用!」達文勸她不要工作,在家專心帶孩子,他一人工作,家裡節儉些就可以過。她卻堅持不肯辭職,認為現代女性不讓鬚眉,豈能在家做「黃臉婆」?而且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會讓她缺乏安全感。結果,她變成神經緊張、動輒發怒,隨時會「爆炸」的「壓力鍋」。

婦女在社會上追求卓越,並沒有錯,但可以分階段進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專心做好合乎這階段的事。這樣不但可遠離壓力,還可優化自己的功能。

攀比心理、會累死您

「人比人、氣死人。」但芳盈不怕死,就是愛攀比。別人有一卡拉鑽石戒指,她就要兩卡拉;別人的孩子考第一,她的孩子考了第二,就是孩子「不爭氣。」別人的丈夫升了職,她的丈夫馬上被「貶值」……別人看他們家,事事都頂好的,只是芳盈不滿意,因為總會有某人、某事,讓她覺得被比了下去。

芳盈的攀比心理,不但成為自己的壓力,也成為別人的負擔。若她能夠知足常樂,存感恩的心度日,她自己和家人都會更幸福!

單親媽媽、獨力難持

茜霞為了移民,與丈夫分道揚鑣,帶着孩子遠走他鄉。抵達美國後,才知道帶着孩子不容易!就說租房間吧,很多業主不租有孩子的;褓姆費用昂貴,但不托兒便無法工作;把孩子送回國吧,看着可愛的孩子,又親情難捨!作為單親媽媽,茜霞很怕掉了工作,母子活不下去;長期生活在貧窮線下,令她失去自信與尊嚴。

這些生活壓力,讓茜霞患上憂鬱症。幸而她有正式移民身分,自殺被送院急救時,醫院社工為她申請到政府福利。她這才知道,原來有很多福利,是為單親家庭而設的。上帝締合一男一女的婚姻,目的是要夫婦二人互相扶持。在此奉勸夫婦,無論如何都不要輕易離婚。

節慶應酬、負擔沉重

婉華在姪兒的婚宴上,坐立不安。看着禮儀助理,舉起金光閃爍的鐲子喊道:「大姨媽送足金鈪一對!」婉華便緊握着K金練子發愁,生怕禮物寒酸被人見笑。有道「人情緊過債」,婉華家裡收入不豐,但親朋戚友一大堆,令她「每逢佳節倍憂心」!

節慶原來是歡樂的日子,節日壓力卻不容忽視,從每年聖誕節前,是小偷犯案的高潮期,就可見一斑。在此提醒大家,送禮是心意不是「債務」,無論送禮或收禮,都要學習「愛心至上、互相欣賞」,為人帶來美善的動力,而不是金錢的壓力。

無證居民、問題棘手

此外,華人社區中有不少無證居民,被身分問題壓得透不過氣來。他們因為沒有身分,只能做低薪工作,受人欺負、擔驚受怕。就算身分還沒有「黑掉」,也要費心費力,尋求移民途徑。若有這樣的情形,提議先安靜下來,尋求天父上帝的帶領。細心衡量留美、離美的得失優劣,全盤策劃自己的人生,從而找到更好的出路。

最後,敬祝大家拋開壓力,以感恩的心歡度感恩節!


壓力山大怎麼辦?

 壓力山大,到底有多大?美國心理學會(APA) 2022年3月進行年度壓力調查,發現在一天内55%的美國人出現過壓力大的感覺,壓力讓57%的被調查者有癱瘓的感覺,63%的職場上的人因為工作壓力想要辭職。

壓力從何而來?

這個自2007年開始的調查,統計每年大眾的壓力來源,今年的排名如下:1) 通脹造成的日用品加價,包括汽油、電費、日雜用品費用等(87%調查者);2) 供應鏈問題(81%);3) 全球的不確定性(81%);4) 俄國入侵烏克蘭(80%);5) 俄國的可能報復性行動,例如核彈的威脅(80%)。

任何超過能負荷的要求或情況,其實都會給人產生壓力,無論金錢、時間、體力、人際關係各方面。疫情中還普遍增加了懼怕感染、隔離產生孤獨感、親人去世的憂傷等壓力,職場大變化、工作轉型,在家辦公或上課,給個人和家庭都增加不少壓力。

壓力有何後果?

其實壓力不一定都是壞事。對壓力(Stress)的反應可以是負面的、讓人受苦甚至是導致疾病的(Distress),但也可以是正面的、良性的、引發積極性和動力的(Eustress),主要看接受壓力的態度和承受能力。

在壓力情況下,神經系統會處於一種「逃或戰(Flight & Fight)」的應對狀態,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造成肌肉緊張、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口乾、頭暈等。若持續時間過長,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狀況:失眠或做噩夢、便秘或肚瀉、胃酸胃痛、關節痛、皮膚紅疹、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甚至會引發心臟問題或其他各樣病症,如癌症等。

長期壓力不僅會造成身體的破壞,更是會影響人際關係,因為壓力大,容易陷入負面思維模式、敏感、懼怕、易發脾氣、挫折容忍度低,不想與人交往,個人功能逐漸變差,難以集中精神或做決定,嚴重的則會出現焦慮或憂鬱症狀,甚至引發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酗酒或濫用藥物、吸毒等。

壓力如何放下?

就如何處理壓力,本報采訪了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Joanne,為大家提供一些實用方法。

1)身體的調整

橡皮筋長期在拉緊狀態,容易拉斷,因此拉緊一段時間就要放鬆一下,同樣面對壓力時,需要自我察覺,精神過於緊張時,馬上做深呼吸,伸展一下身體,或者用一小段時間來安靜默想。定期小休息、大休息,可以上鬧鐘或用一些手機APP幫助設置定時提醒,工作每兩三個小時就停下來放鬆一下。休息時可以做五個感官的放鬆:眼(看綠色花草)、聞(香薰)、觸(拍拍自己、壓力球、走路、拉筋)、味(吃糖果或甜點)、聽(音樂)。

定期做運動,身體釋放多巴胺(Dopamine),可舒緩壓力。若時間不多,每天5-10分鐘拉筋運動,或午飯後出去走10分鐘已有幫助。放假時與朋友到郊外,樹木的香氣可以幫助人放鬆。時時曬曬太陽,辦公室如果無窗,可用一些接近陽光光譜的燈。培養有規律的飲食和作息,避免吸煙和濫用藥物或酒精。

2)心理的調教:

要時時留意適當調整自己的期待值,期待過高可能會過度使用自己的身體,造成過勞。懂得請求幫忙。在家工作的人特別需要留意界線,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什麼時候需要休息;家長幫助孩子做功課,也需要知道要幫多少。

學習增加生活情趣,轉變節奏。保持與人的聯繫,參與社區或團體的活動。需要時主動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或求助熱線。有個個案,一位女士需要同時照顧生病的哥哥和親戚,持續了幾個月,陷入憂鬱症才來就醫,輔導員幫助她調整心態,更有效地安排生活細節,也協助她尋求幫助,幾個月後恢復了精神的健康。

遇到緊急情況,除了911外,還可以尋找以下資源求助:1-888-854-7771 (LA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自殺熱線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1-800-273-TALK。

然而,人的幫助都是有限和暫時的,但是創造世界、無時無處不在的上帝,祂是最好的幫助減壓者,因為我們可以「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四章16節)


 

本月經文: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策劃與撰稿:《號角月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