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展翼

COVID-19肆虐全球,死亡威脅近在咫尺,繼而出現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等併發症,牽起了一場精神失調的「海嘯」!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憂鬱症、焦慮症等侵襲,身心靈備受影響!  我們如何能在這陰霾中, 破繭而出,展翼高飛??

 

啟動心靈的免疫系統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在沒有疫苗之前,最能打倒病毒的,使它不能侵害身體的就是健康強壯的免疫系統。同樣,面對疫情帶來的重重精神危機,心靈也需要一個強壯的免疫系統,來抵擋有形無形的壓力和威脅,平安度過逆境的衝擊。

 

發揮天生復原力

混亂和失衡,包括失望、焦慮、恐懼,既是自然的,也是短暫的,因為人天生有一種上帝所給予的復原力及潛藏內心的「恆定系統(Homeostasis)」。當不幸跌到低谷,體內彷彿設定了空調系統,會不斷自主調節到合適的溫度,讓人可以繼續生存下去。

上世紀80年代愛滋病肆虐,精神病學家分析病毒檢測呈陰性及陽性兩組病人的心理反應,他們在六星期後的情緒量表均恢復到原先的基準線。此外,911恐襲後一個月,紐約市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發病率高達7.5%,但半年後即降為0.6%。

復原力發生功效的前提,是心理上能接受變故——「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神(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有其自然法則和運行軌跡。人生有悲有喜、有高有低、生死交替。挫折失敗都是正常的,不接受這樣的現實,只會讓人卡在不快樂、苦澀、憤怒、悲傷,羞愧及各種痛苦的情緒中。

拒絕現實,並不會改變現實;改變現實,需先接受現實。漫長的新冠疫情帶來痛苦,但一味指責及埋怨只會讓我們落入更大的無助及絕望中,只有勇敢面對並積極調適與預防,才是適當的應對之策。

 

提高心理幸福感

真正的快樂,不在乎環境,而在乎生命的質素。心理學研究發現,在重大創傷之後,一些人不用心理治療也可以恢復正常,原因是正向生命力——心理幸福感發揮作用。

有較高心理幸福感的人,有以下表現:

  • 自主(Autonomy):在人生的重大決定上,不受制於世俗的標準、社會的期望或他人的眼光;
  • 環境掌控(Environmental Mastery):即使無法改變環境,也能調整心態,堅定價值觀,了解自己的需求知道什麼能掌控,什麼不能,把握機會,衝破困境;
  • 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擁有持續發展的動力和知識,願意接受新經驗,向發揮自我和成熟的方向發展;
  • 正向人際關係(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與人相處謙卑體諒,不隨便論斷,願意付出情感,不虛假,不欺壓,建立溫暖、信任、親密的長遠關係;
  • 生活目的(Purpose of Life):了解獨特生命意義,清楚知道生活的目標和方向,並綜合經驗與未來展望,積極邁向目標;
  • 接納自己(Self-Acceptance):了解和接受自己的優缺點,並且視過去的生活經驗為學習的機會及代價,始終對人生抱有積極正面的評價。

 

找到生命的源頭

成為擁有高度幸福感的人,僅僅靠著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實現的,因為最強健的免疫力其實是與造我們的三位一體真神相連接的。

找到生命的源頭——是對死亡最有力的免疫宣告!擁有基督信仰的人,知道天父上帝是一切美善的源頭,祂加給我們的力量與完全的愛,就是最高的幸福感。如使徒保羅所説:「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四章11-13節)

 

 

走過情緒低谷

過去半年,大家每天都活在可能被感染、生命受威脅的的恐懼當中。面對難以應付的壓力,難免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若長期困在其中,即可能導致精神疾病。

 

 

減負建議

樂觀的態度及對將來的盼望,令人在經歷困境的過程中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掌握適量準確的疫情信息,有助減低可能放大了的恐懼感。不宜過多浸沉在負面或扭曲誇張的媒體資訊中,聽電台或看報紙比看電視好,因為視像畫面印象更深刻,易加強焦慮。

在家避疫的作息時間丶生活規則,應儘量與以前保持一致。規律和秩序使人有安全感,減低不穩定感。若有缺失,及時調整。

每天運動和休息。運動不單增加體能,提高身體免疫能力,同時亦增加使人愉悅的多巴胺(Dopamine),抗衡負面情緒。

紓緩壓力。安排一些愉悅、輕鬆的活動,例如聽音樂、看電影、泡暖水浴;或烹調甜品、品嚐茶或咖啡;展示家庭溫情的照片或寧謐祥和的大自然風景圖畫。

如果失業在家,給自己安排一些任務,如修理家俱、學習新技能或課程裝備自己。

珍惜群體連結與支持。人是群體性的,需要歸屬感及情感支持,孤單容易使人沉鬱。透過線上或電話保持與親友的聯絡,彼此關懷互勉,不因禁足和社交距離而陷入孤單。

保持盼望,活在當下,心存感恩。把關注點放在可控的事情上,例如安排每天的生活程序、做運動、與家人溝通等;多感恩自己擁有的健康、身邊愛我們的家人;拒絕被困在懊悔與恐懼中。

 

精神校正

一位女病人,疫情前已有焦慮症,本已治療平穩,但疫情後反覆。資訊越看越害怕,急救車笛聲更讓她無法入睡。每次先生出門,她都擔心被感染,也不讓做大廈物業管理的兒子上班,家裡氣氛緊張。她開始產生幻覺,到醫院尋求治療。輔導員不斷提醒她,先生如何對家庭負責,兒子如何愛她,並在治療之外每天打電話問候,監督她吃藥。兩個月後,幻覺消失,驚恐仍在。輔導繼續幫助她找回自己的角色以及生命的目標和價值。

還有一位病人,白天每小時用漂白水清潔一次地面。輔導員教導她調教自己的生活,晚上七點後不再看新聞,一天最多看兩次新聞,每次最多30分鐘。教導她覺察自己的焦慮,當肌肉緊張、心跳加速時就離開現場,運用情緒紓緩技巧,如呼吸練習(長呼氣多次)、感官及移動練習(如按摩、聞香薰、聽音樂、仰望天空、看舒服的照片、吃一粒朱古力、走路、跳健康操等)。兩個星期的治療後,強迫症狀消失。

 

提升生命

儘管疫情像一個未見出口的隧道,但每一個隧道都有出口!最重要的是,在隧道裡有誰與你同行。環視四周,身邊的環境還是安穩的;觀看大自然,日出日落、四季仍然規律地運行;知道創造萬有的主宰仍然掌控一切,這給予我們最大的安全感。經過磨難的日子,仍然能夠站立得穩,我們的生命素質就不再一樣了。

在人生旅程上,不少人有種渾渾噩噩、半睡半醒的狀態,當遇到大危難甚至擦過死亡邊緣的時候,往往得著深層的覺醒,對生命有新的洞見。基督徒明白「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的真理。逆境的使命,是帶著危機、困難與挑戰,促使人們的生命得到提升,增強抗壓力,邁向更成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