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啟示

小時候惡夢連連,半夜大哭。上帝除去她的惡夢,如今她光照人前,以陶藝作品為主發光。

認識瑾瑩是在證主讀書會,當時她正準備在一場聲樂演唱會演出。她滿臉笑意地告訴我們,其實心中忐忑不安,因為才剛開始學唱歌,就要粉墨登場。她想先唱給我們聽一遍,然後要我們給她回應。大家欣然同意。沒想到,她一開口就震懾四座,個子嬌小、體態纖瘦的她,聲音卻是飽滿圓潤、清澈嘹亮,一連串的高音絲毫不費勁,唱得有滋有味。在餘音繚繞中,獲得滿堂喝采。瑾瑩說:原本不會唱歌的她,是上帝的恩典巧妙地安排機會讓她學習唱歌,所以她加入教會詩班,希望用詩歌來讚美上帝。

看似靦腆低調,瑾瑩其實是個藝術家。2017年為了配合教會差傳年會,她和四位教會的姊妹,根據美國畫家Hyatt Moore的畫作《十二支派的最後晚宴(The Last Supper with Twelve Tribes)》的靈感,集體創作出反映宣教使命的巨幅壁畫《主再來的晚宴》。畫中人物有客家人、白種人、漢人、墨西哥人、伊朗人、彝族人、回族人、越南人、美生華人、尼泊爾人、美國黑人、克裏印地安人和耶穌,大家一同坐席共享主耶穌再來的盛宴。這幅畫生動感人,寓意深刻。

埔裏童年

瑾瑩父母在臺灣埔裏附近山區務農,她也嫻熟種稻的農事,放學後都去幫忙,是父母的好幫手。她從小跟父母到廟裡燒香拜佛,母親尤其拜得虔誠。瑾瑩有四姊妹,加上媽媽和奶奶一家七仙女。她信主後向家人傳福音,其中小妹遇見一位愛主的弟兄,婚後育有二女,一家蒙恩美滿。

瑾瑩從孩童時期個性好奇,膽子卻很小,常夢到各種蛇來驚擾她,甚至有毒蛇要咬她。看到死人或送葬隊伍,也一定作惡夢。她經常夢見掉到無底洞,雙腳打滑踩不到地,或是大水來襲快被淹沒。每次夢中好像在死亡邊緣掙扎,在半夜大哭。媽媽拿著她的衣服帶她去收驚,卻無法驅除夜晚折騰她的恐懼。每次瑾瑩跟著媽媽到廟裡拜拜,都會仔細觀察那些神明的長相,看了以後雖是怕怕的,但心中卻又希望有一位真神可以日夜護庇她。雖然當時她家距埔裏基督教醫院和聖經學院很近,每次經過都很想入門看看,但因門禁森嚴,所以從來沒有進去過。

尋求真光

在臺灣讀二專時期,她曾聽聞耶穌之名,不知為何她心中總有一份嚮往,感覺如果耶穌真是上帝一定很美好。後來她認識一位朋友是基督徒,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從不曾向她傳福音。瑾瑩心中十分渴望這位朋友能帶她去教會,可能因不熟而未能如願。因著自己的親身經歷,她認為基督徒一定要捉住機會廣傳福音。

後來她隨夫婿來美,本來婆婆要從臺灣來幫她做月子,沒想到來美後竟中風臥床。教會的弟兄姊妹經常來唱詩歌給婆婆聽,後來婆婆信主,大家正準備為她受洗時,瑾瑩在一旁卻想著:「為什麼都沒有人問我要不要受洗呢?」於是她自告奮勇地說:「我可以和婆婆一起受洗嗎?這樣我就可以幫她禱告……」多年後她才體會到,當她還不認識上帝時,祂竟然已經愛她、揀選她,只是她沒有察覺到而已,有如《以弗所書》一章4節所說:「就如上帝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

信仰曲折

雖然信主之後經歷上帝的醫治和帶領,但信仰之旅並非一帆風順。就在瑾瑩充滿熱情參與教會生活之際,卻被絆倒了。她目睹行為不檢的姊妹,也不滿那些另有企圖的信徒。於是她離開教會,回去吃素拜佛、研讀佛學,然而她的心靈卻越加空虛,也不認同多神論。出去一年後,內心深深渴望返回教會。滿有憐憫和恩典的上帝,為了將這隻迷失的小羊帶回教會,特顯神蹟將瑾瑩的先生帶進教會。這是他們開放家庭,歡迎弟兄姊妹聚會的起始,直到今日。藉著研讀上帝的話語,上帝將她的惡夢除去,從此夢裡不再有毒蛇來咬她,反倒成灰燼,她還一腳把牠們踹開。

上帝的恩典,一直攙扶著她走過無數幽谷,靠著上帝的愛,她才有耐心教導女兒;原本和老公僵硬的關係也漸漸恢復;也是因為上帝的光,她才學會去關心別人。

上帝器皿

瑾瑩自幼就有美術天賦,從小學就在鄰居家幫忙繪製各式各樣玩偶外銷。歷經生活、家庭各種磨練後,她想到自己一直都按別人期許而活,該是重拾畫筆彩繪人生夢想的時刻。於是她從社區繪畫課開始,一步一步畫出心中的憧憬和渴望。她的畫作受到師長的青睞和讚賞,也以特別優異的表現,進入名校普度大學美術系。她努力勤奮,非常珍惜上帝賜給她再次學習的機會。可是亮麗的學習成績,卻因先生工作的關係不得不數次叫停。

瑾瑩開始學陶藝是在大學部的美術系。她身在美國,隨著先生無數次換工作,而她也需要跟著無數次轉學。幾經多年,時間和金錢都耗費不少,但每次轉學幾乎都是走兩步退三步、從頭開始!大學畢業證書對她總是遙遙無期,心情十分苦悶。後來她總算決定放棄追求畢業證書而專攻陶藝。在她做陶藝的期間,除了身心得以放鬆之外,最吸引她的地方,是每一個製作陶藝作品的過程當中,總能體會到上帝造人的過程和心意。譬如:親手造的每件器皿或多或少都有不一樣的獨特之處,而每件都是精心雕製而成;喜歡各式各樣、不同功能的器皿;希望每件陶製品都能發揮它最大的效能。

當手藝日漸成熟,她發現自己特別喜歡製作與「光」相關的器皿,如檯燈和蠟燭座。《聖經》的經文通常是她的靈感泉源:

「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翰福音》一章8-9節)

「沒有人點燈放在地窖子裡或是鬥底下,總是放在燈臺上,使進來的人得見亮光。」(《路加福音》十一章33節)

 

◎ 黃雅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