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的永恆主題:邪不能勝正

相信不少讀者都已經觀賞過改編自英國大文豪托爾金 (J. R. R. Tolkien) 小說的經典電影《魔戒》和《哈比人》,這電影系列的一部份場景是在紐西蘭瑪塔瑪塔鎮 (Matamata) 拍攝的,現在那裏已經成為了主題公園。今年年初太太和我曾到紐西蘭一遊,我們當然不會錯過這熱門的旅遊景點。

在電影開拍之前,導演彼得傑克森 (Peter Jackson) 已經認定了紐西蘭這人口稀少、未經污染的世外桃源是最適合重塑《魔戒》的中土世界 (Middle Earth)。1998年,他乘坐小型飛機,盤旋於紐西蘭農田上空,突然間,他發現了一個令他着迷的地方,那裡有金色的平原、高聳的山脈及幽幽的山谷,於是他跟農場主人進行協商,最後達成協議,將那裡改建為戶外片場,隨後的改造工程包括了建設三十七個哈比人的洞穴房屋。整個電影系列拍攝完成之後,現在遊客可以遊覽這奇幻的「中土世界」。坦白說,我並不覺得那裏的風景特別優美,但無論如何,電影佈景令那個地方變成了遠離人間煙火的童話世界。

托爾金在1950年代撰寫《魔戒》,為什麼這系列小說的吸引力依然歷久常新,甚至被改編成電影呢?首先,托爾金融合了古代英國、挪威、芬蘭、希臘,和聖經的故事,創造出一種不拘一格的混合體,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都對這故事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過,非西方人不也是很喜歡《魔戒三部曲》嗎?我相信這是因為《魔戒》反映了跨越文化的人類共同願望。

在眾多靈感的源頭裡,可能托爾金的天主教信仰對他創作《魔戒》三部曲的影響至巨至深。例如大法師甘道夫的再生與基督的復活有相似之處;此外,跟聖經人物一樣,小說中的一些角色儘管有缺陷,但最後仍然可以得到救贖,他們努力去克服自己的弱點和恐懼,從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魔戒》的故事由許多普遍而永恆的主題支撐着,例如朋友為對方犧牲 (這類似於劉向在《戰國策》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英雄通過謙卑而提升力量(《聖經 ‧ 馬太福音》有云:「自卑的,必升為高」),這一切都有助於《魔戒》發揮出放諸四海而皆準、歴久而不衰的吸引力。但《魔戒》最核心的主題則類似聖經所描繪的宇宙性正邪之鬥,兩者都描述了世界得到救贖而免於毀滅的結局。

回顧二十世紀的歷史,人類社會的確避過了三場浩劫: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和冷戰。這些集體回憶正好由《魔戒》反映出來,無怪乎這部傳奇史詩能夠引起了讀者深深的共鳴。

在後現代主義文化底下,一些讀者可能不喜歡提起「正邪之爭」、「正邪不兩立」這些論調。但,不管你擁抱什麼政治立場,我相信你並不願意生活在法西斯意大利、納粹德國、日本大東亞共榮圈、史太林的蘇聯、金家王朝的北韓、波爾布特的柬埔寨,或者卡斯特羅的古巴底下。

在誰大、誰惡、誰正確的年代,所謂「邪不能勝正」彷彿是過時的說法。但無論如何,《魔戒》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甘道夫掩護衆人從一條狹窄的石橋撤退,邪魔窮追不捨,甘道夫以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氣勢矗立在石橋上,擋住了邪魔的進路,在邪魔張牙舞爪之際,甘道夫把法杖向着地重拷,然後咆哮着說:「你不能過去!」 這令我聯想起發生在主前480年的溫泉關戰役中,300名斯巴達戰士勇敢地擋住了成千上萬的波斯大軍;在南宋年間,張巡、許遠死守陣地,擋住了遼國軍隊的進攻;還有1937年上海之戰中,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阻延了日軍的攻勢。

「你不能過去!」 正是面對邪惡勢力所需的大無畏精神!

 

◎ 余創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