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是攝影發燒友

「我需要把握夕陽消逝之後的十五分鐘,那是介乎日與夜之間的模糊時段(twilight zone),那時候光線既亮麗,又柔和,我必須準備好三腳架和中性密度濾鏡(neutral density filter)。」

「我需要預先知道飛鳥在湖邊的那一處聚居,並且在日出之前必需到達湖邊,我需要預備好400-500毫米的長鏡頭。」

每一次旅行攝影,筆者都好像是「如臨大敵」,內子對我說:「在旅行時你刻意追求完美的景象,你過份留意每一個技術上的細節,不過,你如此緊張,你會享受旅行的樂趣嗎?」

很多年前筆者取笑那些「Hi-Fi發燒友」的朋友,想不到後來自己變成了「攝影發燒友」。Hi-Fi是高度原音(Hi fidelity)的簡稱,從前筆者認識一些對高度原音執著地追求的同學和朋友,他們十分著緊唱針、擴音器和每一個技術細節,但卻甚少談到樂曲本身,當時筆者心中有一個疑問:「他們會享受音樂嗎?」有一次,一位「Hi-Fi發燒友」的同學跟我談論起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1812 Overture),這支曲於1880年寫成,目的是紀念1812年俄羅斯成功地以堅壁清野的戰略,擊退了侵略莫斯科的拿破崙大軍,這支曲的其中一段包含了隆隆的砲聲,那位同學對我解釋什麼音響器材最能夠表達出大砲的身歴聲。我忍不住問他:「你喜歡《1812年序曲》嗎?這支曲好在哪裏?是不是因為這支曲表達了具有普遍性的愛國主義呢?美國人在國慶日也演奏這支曲。」他回答:「我不知道。」

然而,曾幾何時,筆者自己亦陷入類似的本末倒置,正如內子所說,當我太刻意追求某個完美的景象,結果反而破壞了整個旅程的輕鬆氣氛。十一年前,筆者和內子曾經遊覽橫跨加州與內華達州的太浩湖(Lake Tahoe),太浩湖有一個隱蔽的景點,名叫「盆景巖」,「盆景巖」是在湖中的一塊很特別的岩石,這岩石的頂部長出了一株樹,故此其形狀好像是一個盆景。那一天我們按照地圖的指示,嘗試尋找「盆景巖」,我們開著車子,在同樣的公路上來來回回好幾遍,但找了大半天,仍是不見其蹤影。滄海遺珠,令自己耿耿於懷。

有趣的是,在十一年後我才得以釋懷。最近筆者和太太到俄勒岡州旅行,旅程的其中一站是位於海邊的加里波第鎮(Garibaldi),本來我的目標是去拍攝在岩石海灘(Rockaway Beach)對開的海拱門。在開車途中我突然看見海邊有幾塊矗立的岩石,其中一塊的頂部還有一株樹!它的形態跟「盆景巖」一模一樣!後來我知道這種岩石的名堂是「三女神」(Three Graces),不消說,我以鏡頭捕捉了三女神的美態。我不禁想起了中國的傳統智慧名言:「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却在,燈火闌珊處。」

剛才我說過自己得以釋懷,這並不是因為我完成了拍攝盆景巖的願望,而是我體會到,人生中有時候求而不得,有時候不求而得,但過度執著,「過度發燒」,反而會弄巧反拙。上面提過,我來到這海邊小鎮之目的是拍攝海拱門,雖然我嘗試把握日落之前的彩霞餘暉、日落之後的模糊時段,但那時候靠近海平線的雲層太厚,光線並不理想。

然而,無論如何,我仍然享受好像是喁喁細語的海風聲,充滿節奏感的海浪聲,還有和太太一起,去偷得浮生半日閑。

 

◎ 余創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