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物外的抽象藝術

最近在現實世界中有許多令人沮喪的事情,例如阿富汗全國淪陷,可能會爆發人道危機;Delta變種病毒肆虐,但拒絕防瘟措施者仍大有人在……。無論如何,在一本正經地分析和研究政治、社會問題之餘,我創作了一些抽象的攝影作品。讀者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我仍然有心情去搞這些玩意?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年少時的讀書經驗,自己還是學生的時候,我曾經拜讀過中國著名文學家徐訏的中篇小說《鬼戀》,這是徐訏的成名作,他曾經到法國留學,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回到中國,《鬼戀》正是在那個時候發表,這是一篇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學作品,在國家處於生死存亡之秋,為什麼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作品卻廣受讀者歡迎呢?一個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陷於痛苦的時候,人們選擇逃避現實。

我並不贊同這種看法,我認為浪漫主義文學和抽象的視覺藝術有類似的地方,就是提醒人在自己眼見的世界之外,還有另一個境界,換句話說,它們間接地給予人一絲希望。

根據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說法,審美判斷是沉思的,它不應該取決於我們的興趣、概念、情緒、愉悅的感覺。在康德的時代抽象藝術還未興起,然而,他這番話完全適用於抽象藝術。一個具體的形象影像會令人將自己的喜好和文化背景混和了審美眼光,例如中國人看見天壇和紫禁城,可能會因著民族自豪感而特別喜歡;基督徒參觀教堂,可能感受特別深刻。

抽象藝術並不反映任何實物,它讓你撇開民族主義、宗教信仰、或者任何理念,以開放的態度去作出任何詮釋。故此,當藝術家引導觀眾去聯想實物的時候,這是畫蛇添足。前幾天我和教會的朋友一起去參觀洛杉磯的諾頓西蒙博物館(Norton Simon Museum),在館中有一幅抽象畫顯示了一排排白色的小格子,這幅畫的題目是《被風吹動的樹葉》,我的朋友異口同聲地批評:「這些小格子十分工整,完全沒有動感;而且整幅畫都是白色的,為什麼稱之為《被風吹動的樹葉》?」不消說,這個標題完全摧毀了想像的空間!這篇文章顯示的圖片都是基於實物而拍攝出來的,我當然不會告訴你原本是什麼東西。

想像的空間並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世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比擬。著名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曾經說:「每個人都想去明白藝術,為什麼你不去嘗試明白小鳥的歌聲呢?人們企圖去解釋繪畫,通常是緣木求魚。」說得好!藝術超乎語言,特別是抽象藝術。藝術是一種經驗,一種提升人進入更高境界的經驗。

香港文化中有一句批評人的俚語:「這個人太現實了!」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某人太重視實際利益,或者沒有理想。理想與現實並不一定完全對立,但是,粗略來說,要達到理想,就必需要有超越現實的眼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藝術的目的不是表現事物的外表。」古希臘當然沒有現代意義的抽象藝術,但亞里士多德的說話亦可以用來形容抽象藝術的本質。若果人們的思想和眼光只是停留在殘酷的現實,那麼理想和希望只會是遙不可及。

抽象藝術和宗教信仰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超越現實的想像空間中,你會經歷到無以名狀的希望。

 

◎余創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