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使徒的腳步走過以弗所

以弗所在公元1世紀耶穌基督的時代,已經是一個富裕的文化和商業中心。《聖經》記載保羅在該地區的佈道,導致了銀匠公會的騷動,但也帶來了整個小亞細亞福音的傳播。以弗所也是保羅建立和牧會時間最長的城市 (三年)。據傳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淪陷後,使徒約翰與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來到這裡,牧養教會直到她辭世。

最古老城市

以弗所從主前6,000年就有人類聚居建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主前7世紀開始成為希臘的中心城市。到了羅馬時期這裡已經是帝國亞洲區域的首都,皇帝的行宮、祭祀的神殿、圖書舘、噴泉、妓院都完整地保存至今。地上的馬賽克與牆上的壁畫,色彩艷麗精美絕倫。《使徒行傳》十九章描述的騷亂發生的大劇院,宏偉壯觀,能容納下2萬5千的羅馬觀眾。

留存的古蹟

以弗所和土耳其境內有無數的古代遺址,比希臘和意大利任何地方保存得更多更好,並非偶然。個人認為有幾方面的原因,才能為人類文明留下如此輝煌的印蹟:地處歐亞大陸的連接帶,氣候乾燥缺水,又盛產易於加工的大理石,古希臘和羅馬人又熱愛石頭的建築。相比之下,中國古代氣候潮濕,多用木結構建築,除了埋在地下的墳墓,地上的古蹟大多毀於火災。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間,不過百年都有地震發生,能把直徑2米高近20米的石柱推倒在地的大地震,歷史上發生了多次。每次大地震雖然破壞了石頭建築,沙石同時也掩埋和保護了古蹟。

傳承與毀滅

羅馬人認為自己是希臘文化的繼承者,對希臘化的劇場和神殿稍作改變,就為自己所用,並不破壞反而瘋狂加添,現在我們見到的古蹟大都如此。拜佔庭帝國雖然形成了與基督教政教合一的政治體系,但還是東羅馬帝國的延續,並不排斥希臘羅馬文化,但歐洲隨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北方民族成了統治者,大公基督教極端地排斥異端文化,種種徹底的人為毀滅行為,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稍有改變。

1453年奧土曼帝國開始在此地400多年的統治,伊斯蘭宗教信仰雖然也排斥異教文化,但對希羅文化仍然尊重和學習,所以並未發生大規模的人為破壞。除了允許曾經的盟友奧地利入境考古開發,西方國家的盜墓式開發在此沒有大規模發生過,歐美列強裡只有維也納歷史博物館有大量此地的文物,不同於埃及印度、以色列和希臘等殖民地區,大多只有遺址沒有文物。保護性的考古理念,在西方國家只有到了近代才有的。

古希臘羅馬遺址

1957年一位土耳其年輕學者,黑夜在荒野中迷了路,遠遠看見一點燈光,走近後受到村民的接待,等他進了房間後驚訝得目瞪口呆,油燈影裡,整房子都是精美絕倫的古希臘藝術,村民生活用的家具也是精美的大理石古物,清早又見到了村民,像兩千年前一樣牽着驢去田園勞動,才知道自己發現了一處完美地保存到今天的古希臘羅馬遺址。後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土耳其政府合作開發這個Didyma地區,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有一期專門介紹過,也是我平生見過最美的地方,這位土耳其學者一生都在這裡度過,他小小的墓地也在宏偉的希臘神殿和劇場前。

 

◎ 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