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昏(婚)禮」-百年好合的預演 讀《儀禮》有感(下)

婚禮在黃昏完成 娶妻稱「昏」

我們在影視作品上看過許多舊式婚禮的場景,中間的禮節看起來繁瑣、保守,甚至有些可笑。其實,周禮中的婚禮,蘊含著豐富的教化功能,而且一些禮儀很有趣,也值得今天的婚禮參考。

男子在20歲行冠禮後才可以娶妻,反映了限制童婚的陋習。《儀禮》中的士昏禮是士階層婚禮的一個標準,其他階層的婚姻禮在此基礎上有少許變化。「昏」是何意?中華民族的先祖認為,男女是陰陽的結合,男子迎親是陽往陰來,而一天中陰陽交接的時間是黃昏,婚禮就是在這個時間完成,所以娶妻稱「昏」。每個婚禮都要經過「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六禮」後還有一系列家禮。

納采禮物是大雁 隨陽之鳥

六禮中第一個禮是「納采」,即男方派使者帶著采擇之禮到女方家,獻給對方。但在此有一個極重要的環節「下達」,男方要先請媒氏去女方傳達提親之意,女方同意後,男方才能納采。古人認為設立媒氏是為了「養廉恥」,今天在自由婚姻的精神下,男女兩情相悅,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納采帶的禮物是大雁,後來的問名、納吉、請期、親迎也都要以雁為禮,為何雁如此重要呢?漢代經學大師鄭玄認為:「納采而用雁為摯者,取其順陰陽往來。」大雁南飛北返,乃隨陽之鳥,寓意女子隨夫而居。《白虎通‧嫁娶》認為娶雁之特性,表示女子出嫁及時,以及婚禮儀式中男女要依照禮儀而行。《朱子語類》則有「或謂取其不再偶」,表示雁一生中取配偶一次,表示婚姻的堅貞不渝。《聖經》啟示上帝創造人類乃是從一男一女開始,上帝所喜悅的婚姻乃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納采」後是「問名」,男方使者出女方門不離去,說還要問女子姓,等著女方主人差人讓他進去告知。在使者完成問名的過程後,主人用醴酒招待使者。

男方對女家尊重 開明體諒

「納吉」,男方在拿到女方姓氏,得到吉兆後,再派使者去告訴女家。「納征」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男送彩禮,女方納禮後,婚姻就定下來了。「征」就是成了,不可反悔。彩禮「玄纁束帛,儷皮」,也即五匹帛、黑色三匹、淺紅色二匹、鹿皮二張。當時的帛(絲織品)非常昂貴,不過一般的家庭承受這個數量並不太難。「請期」,就是男方卜得結婚日子後,派人到女方家,並不直接告知日子,而是請女方來定,這是尊重女方家庭,女方推辭讓男方決定。最後的「親迎」,新郎帶著新娘坐的馬車,在結婚日的黃昏去女方迎娶新娘。新娘的父親和新郎經過三拱、三謙等禮,女婿行極敬之叩首禮,然後帶新娘和她的褓姆,隨嫁者回家,新郎在出發時禮儀性地為新婦駕車,表示親而下為。其實在整套禮儀中,男方對女方及家庭所表示的尊重不斷呈現,這在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中表現出開明體諒。

新人在神前立約 互致誓約

新娘到夫家成婚。夫妻有三飯之禮,中間祭祀,非正式用餐;然後是三酳之禮,贊者進酒,安其所食,以及睡覺前的禮儀。禮儀令人吃驚的是飯菜豐富,但適度,也沒有請眾多賓客大吃大喝,大鬧洞房,禮儀完全反映的是夫婦的祭祀之敬,以及互敬之禮。第二天清晨,新婦見公公和婆婆禮儀,新婦送棗栗,公婆回送乾肉。然後,贊禮者代表公公和婆婆向新娘敬澧酒禮,祭祀先世做乾肉和肉醬者,這表示「婦道有成,親厚相待之意」。再後,新娘給公公、婆婆進食,表示行婦道,而公公婆婆也還以對兒媳婦之禮。最後是款待女方家來幫助的人並賜予禮物。筆者覺得各個禮儀都簡潔,體現周代強調禮儀簡潔的精神,而且有溫情和相互的尊重,雖然中間有等級的觀念。這些都具有正面的價值,今天也可以借鑒。

禮儀的教化也反映在父母對兒女的叮囑上。許嫁的女子婚前教育包括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女子出嫁臨行前被叮囑,不忘父母恩情,不可違背夫家之規。父親訓誡兒子:「去迎接你的內助,以繼承我們的宗室之事,勉勵和引導她恭敬從事,以嗣續我們先妣的美德。你的言行要有常法。」(彭林譯)兒子回應不忘父親的訓誡。今天的婚禮,除去男尊女卑因素,注重婚禮的德性、孝敬父母、家族精神承傳等,是很有必要的。筆者覺得基督教的婚禮,注重婚前輔導,在婚禮中新人在上帝面前立約,互相致誓約,神聖莊嚴,不鋪張浪費和過度嬉鬧,是極為美好的。

 

◎ 權陳